许德珩:一生与党同心同向同行

未知 2024-04-28 10:03

他是五四运动走在队伍前列的学生领袖、《五四宣言》的执笔人,也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“播火者”、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,还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、九三学社的主要创始人和杰出领导者,他就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许德珩。

许德珩,字楚生,1890年生,其父许鸿胪曾是方志敏的老师,许德珩幼承父教,深受民主革命思想熏陶,19岁加入了中国同盟会,21岁投笔从戎,先后参加辛亥革命、讨袁运动。革命失败后,毅然踏上刻苦求学之路,在1915年被北京大学录取,由此结识了毛泽东和李大钊等对他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革命同仁。1918年,经李大钊介绍,他“本科学的精神”,加入对五四运动起到重要推进作用的少年中国学会。随着与陈独秀、李大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深入交往,许德珩逐渐开始接触并了解到“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”,特别是李大钊在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》一文中“对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热情讴歌”,使他对苏联心生向往。

五四运动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后,在“当时不可能直接到苏联留学(十月革命初期物资供应限制,成批去苏俄的愿望很难实现)”,东欧“各国无产阶级又正在进行革命”的情况下,许德珩决定去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法国,用半工半读的方法继续求索“中国往何处去”的问题。正是在勤工俭学期间,他得以深入“攻读马克思主义,考察和学习欧洲无产阶级的斗争经验,坚定了社会主义思想”。1926年春,许德珩郑重地向中共旅欧支部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,可惜当时的旅欧支部负责人建议他加入国民党左派,理由是“值此国共合作之际,国民党左派急需充实力量”。其入党申请就此搁置了下来。谁曾想到,这一搁就是半个多世纪。其间,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党的向往和追求。大革命时期,他先后向熊雄、恽代英等同志提出入党申请,萧楚女还同意做他的入党介绍人。大革命失败后,许德珩在从事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工作之余,仍苦心找党,甚至多次因宣传共产主义而丢掉工作。九一八事变后,许德珩因宣传抗日,被国民党以“共党首要分子”的罪名抓捕入狱;出狱后,他再次向党提出入党申请,但是党组织考虑到其在党外比入党好,而并未同意。抗战胜利后,在重庆红岩村,许德珩向来参加重庆谈判的毛泽东汇报了准备将民主科学座谈会“搞成一个永久性的政治组织”的想法和“人数太少”的顾虑。毛泽东当即表示:“你们都是些有影响的代表性人物,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意见和看法,不是也起到很大的宣传作用吗?”受此启发和鼓励,许德珩作为召集人之一,成立筹备会,决定把九三座谈会改建为九三学社,使组织从名称上看像一个正式组织,以扩大团结面。解放战争胜利后,许德珩在党的领导下参与“协商建国”,更加“深切地体会到,中国共产党是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党,是中国人民的救星。”20世纪60年代初,许德珩再次提出入党申请,但是不久即因“文革”爆发而又一次被搁置。即便如此,许德珩仍然坚信“乌云终将过去”。

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改革开放带来的喜人形势给了许德珩“莫大的鼓舞”,使他“对党更加热爱”。1979年,为以实际行动“影响、带动九三学社社员、广大知识分子和政协委员从‘文革’的创伤中走出来,继续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、继续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”,89岁的许德珩再次提出入党申请,甚至表示希望能在身后被“追认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”。对此,党中央予以高度重视。1979年3月,经中共中央批准、邓颖超和乌兰夫同志介绍,许德珩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近60年的夙愿终于得偿,他“激动得热泪盈眶”“兴奋地夜不能寐”,表示要“永远为党工作,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,死而后已。”

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,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,从参与协商建国到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,纵观许德珩的一生,他始终追求民主与科学,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向同行,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建功立业,充分展现了一个爱国民主人士的忠诚情怀和精神境界,深刻诠释了“矢志不渝跟党走”的崇高信仰和价值追求。(孙德魁,作者单位:重庆社会主义学院研究室)

标签